賽富亞州投資基金創始管理合伙人閻焱剛剛在母校北大發表了一場演講,湖北軟件開發悉心傳授投資22年經驗,為有志于創業者奉上了寒冬里的一碗濃濃雞湯。
不想創業死在沙灘上?領先半步就好
簡單說,創業就是自個干。學術上完整的表達,就是創業者發現機遇,并把機遇變成商業價值的過程。
創業有三個基本要素:vision,眼光。所謂眼光,是在大眾沒有看到機遇的時候,我看到了。Steve Jobs在大家用DOS系統的時候,研發了apple interface,用圖像界面做人際交流。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高中畢業時,從相互留言貼照片的紀念冊得到靈感,把它變成鏈接全球13億人的網絡工具。創業不是退休大媽擺地攤,我講的創業是指作為專業機構的投資人造一個機構,能夠不斷盈利、不斷增長。
操作的能力。也就是把business plan變成商業運作。上帝造人有兩種talent,一種thinking,一種做。作為領袖,既要有思維能力,又要有操作能力。
組織的能力。創業不是一個人的事,你要帶一幫人。我們發現創業者有一個共性:很多都在學校里面當過學生會干部,比如馬云、陳天橋、江南春等等當過學生會主席。大學生干部的組織能力對創業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在北大做過研究生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那時候北大的鍛煉對我后來從事各種工作幫助也非常大。
創業未必是創新,而且創新也未必創造商業價值。很多很先進的理念、科學技術,在商業上敗得一塌糊涂。當年索尼的Betamax完敗,現在很少年輕人用。IBM的OS曾經在先進性上、兼容性上都比windows要好,今天也已經沒有人知道。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叫瀛海威現在也已經不存在了。這些都是技術上先進,但沒有創造商業價值。
在中國創業,技術先進性上最好不要走得太前,如果走得太前,最后一定以失敗告終。不是不鼓勵年輕人去做,而是考慮技術和產品的先進性時,一定要考慮它和現有市場的兼容性。不要太前,最好領先一步或者半步。
創業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衡量企業能否成功的簡單方法是,能夠上市,或者高估值收購。從這個角度來看,創業成功率在全球低于1%。年輕人聽到的都是勵志、成功的故事,李彥宏,俞敏洪……有多少創業失敗的?失敗比率一定遠遠超過成功。
為什么成功這么難?社會生活中,社會隨機事件一定遵從大數定理。在座的特別美的、特別丑的都不多,絕大部分跟我差不多,屬于正態分布的大數。
但不幸的是,創業不遵從大數定理,而是遵從冪定律。一萬個創業企業中,可能只有一個創業成功。而這一個創業成功企業,最大的那一個,有可能占了所有創業企業價值的80%。從我們20多年投資經驗來看也是這樣,我們現在管理40多億美金,還有80億人民幣,分為四期。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基本上每一期基金都有一個項目回報超過整個基金。第一個基金是4億美金,2003年投了盛大,2004年上市,2005年1月完全退出,22個月時間投資4000萬,拿回6.8億美金,回報超過整個基金一半以上。第二大企業,比后面所有企業加起來的價值又要大。我想講兩點:
第一,我們聽過很多創業投資的偉大傳說。一個英明的人一眼能看出一個公司10年以后身家百億,絕對不是那么回事。投資是要有遠見的,湖北軟件開發這是一種感覺,對市場的理性分析,但不是真的看得清清楚楚的。當年投58同城,在它面臨解散的危機時,追加投了320萬美金,真沒想到今天這個公司能做到170億美金的市值。
第二,創業和投資不是正態分布,遵從冪定律。為什么創業成功這么難?
通常一個企業成功至少需要7-8年。我們看到阿里輝煌的成功,去年上市是人類歷史上融資最多的IPO,但阿里曾經十幾年都沒有掙過一分錢,發不出工資,非常艱難。。2004-2011年,我是阿里的董事會成員,當時在軟銀。2001年11月,(軟件銀行集團董事長)孫正義打電話讓我飛杭州,救一下Jack(馬云)。孫正義租了一架飛機,帶領6個日本銀行家來中國,在一條租的游船上,馬云和日本銀行家談世界上沒有難做的生意。馬云是個大忽悠,但他講的東西自己真的信,最后忽悠到了幾千萬美金。
從歷史和統計數據來看,創業是小概率事件。企業的成功需要在很漫長的過程里,很多事情的鏈條上,很長時間做出正確的決策,只要犯了一次錯誤,可能把企業帶到萬劫不復的深淵,公司會破產。但想要成功,必須在十年二十年里,都必須不能犯大錯。
創業是小眾事件,通常只適合某些性格的人。聰明是創業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性格很重要,要有堅持的東西。年輕人聽的更多的是passion,passion是最廉價的,創業更需要堅持,是在孤獨和漫漫長夜里的堅持。經濟學家熊彼特研究創業者的精神,認為每一個經濟成長需要毀滅性創新,他把企業家精神總結如下:首創精神;成功欲;冒險精神;以苦為樂;精明理智;事業心。
今天我們在中國看到的,我們都在說中國夢,但絕大部分創業者的動機不是為了夢想,是為了改變生活狀態,希望掙更多錢。如果一個人僅僅為了賺錢,通常這個企業不會做得很大。企業做大,與創業者的胸懷,和超越的精神有緊密關系。超越就是宗教般布道者的精神,超越自身利益之上的東西,這樣的人是能夠做大的。但有了超越精神,企業也不一定能夠做大,創業成功還有好多因素。
現在確實要擁抱90后,甚至擁抱00后。但如果不去擁抱90后,就不會創業成功,這是不對的。全球統計,創業成功者的年齡大多在30-38歲,創業者成功最多的是第三次創業,而不是第一次。90后可能會反駁,比爾蓋茨大學沒讀完就創業成功,扎克伯格20歲創業成功,喬布斯輟學創業成功。我們講的是統計學意義上的,不適用于天才。90后剛出校門,怎么可能比有經驗的人成功概率更高,連怎么交稅都不知道。大學畢業要創業可以,最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比如手游。創業是好事,但最好不要搞運動,有可能帶來災難性后果。
企業成功8大DNA
作為一個投資人,我們一直在想一件事情,就是找到創業成功的公式,我花了20多年,巴菲特花了60年,一直沒有找到,我感覺這是永遠無解的題。但幸運的是我找到了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也就是DNA。
第一,巴菲特曾經講過的,長長的雪道,最好是濕的雪,在上面滾雪球就可以,創業企業的目標市場一定要足夠大。比如,江南春做得很成功,很多人想拷貝,比如在理發店或者在廁所里安一個屏幕,讓你可以看我的廣告,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這實際上是非常小的潛在市場(addressable market)。
第二,商業模式的可擴充性。30年前我插隊的時候,一畝地能打80斤稻子,現在可以打1000多斤稻,30年進程非常緩慢。過去手工做鞋,一雙鞋要做好幾個星期,現在一條流水線一年可以生產幾十萬雙,滿了怎么辦,還要做資本擴張。互聯網時代,特別典型的是網游,如果你的在線用戶超過20萬人,從20萬到200萬人,邊際成本會就降低,200萬人到2000萬人幾乎是零,肯定能賺錢,這就是商業模式的可擴充性(scalability)。今天互聯網公司估值為什么那么高,因為估值方式比傳統模式要好很多。每天超過5.7億人同時在用微信,這是什么概念?比整個歐洲人口還多。
第三,清晰的盈利模式。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很多創業者20分鐘講完了,我問他怎么賺錢?他覺得奇怪,說我們是互聯網公司,怎么賺錢,互聯網公司是燒錢的。經商的唯一天職是賺錢,可以為未來盈利犧牲短期利益,但如果你做一個企業,你都不知道怎么賺錢,那這是有問題的。阿里最早發不出工資的時候,我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能賺錢。如果我們讓世界上沒有難做的生意,就一定能賺錢,因為我們知道它的盈利模式沒問題,只是需要時間成長。做創業不是做慈善,一定要盈利。
第四,核心競爭力。中國最多的是開餐館,但特別難做。北京一個餐館存在三五年,已經非常了不起,絕大部分餐館一年倒閉,因為沒有核心競爭力。如果是在以色列就不一樣,你開餐館,我就在你旁邊提供蔬菜供應,讓蔬菜到餐桌上又干凈又快又省力。
第五,是制度化管理。企業達到一定規模以后,制度化管理非常重要。為什么進入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鳳毛麟角?因為我們的制度化管理是不夠的。
第六,專注。創業有一個大忌,就是什么都想做,一定要專注,尤其是在早期,沒有專注是不會有成功的。
第七,現金流的把控,現金為王(cash is king)。不是你兜里有多少現金,而是對于現金流的把握。
第八是商機。Timing is everything。剛才我講了,創業公司對商機時間的把握尤其重要,不要太領先于這個社會,最難的是educating market,如果市場消費的需求需要教育,基本非常難,最好利用天然存在的需求。比如BAT為什么做這么大,百度是因為我們所有的人都有信息查詢的需求;人類第一個經濟交易是米換羊,而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世界上沒有難做的生意,解決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再看騰訊,微信滿足了所有人交流和展示自我的需求的需求,抓住這些基本需求,因此他們成為了這個行業的大佬。
有了好DNA一定會成功?還需要強大的領袖
我們過去犯過一個很大的錯誤,2000到2002年,我們在中國投了一大批企業,然后從美國空降過去一大堆CEO、COO、CFO等等,結果互聯網大潮過去,企業幾乎全軍覆沒。本土創業與外來領袖嫁接,非常難,我們花了很多錢,學會一個教訓,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的leader。
領袖一定是聰明人,怎么界定聰明人?較強的元認知能力(metacognition),就是對知識的知識;邏輯性的思維跳躍能力;好奇心,沒有好奇心容易衰老;簡單語言解釋復雜問題的能力,創業者如果不能用20分鐘把商業模式解釋清楚,我們基本上不會考慮;對于觀點的態度,對于別人的態度,聰明人善于從別人的話語中發現合理部分,包括批評意見,一定要有開放的胸懷。
第二,一個好的領袖必須誠實并具備個人魅力。馬克斯韋伯研究領袖,發現非常重要的一點,領袖具有個人魅力(charisma)。希特勒是一個極其會煽動、演講的人。大家看過《美麗心靈》吧?男主角的原型是約翰·納什,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我在普林斯頓讀書時見過他許多次,老先生每天中午都會在校園散步,邊走邊思考,自己跟自己說話,不與任何人打交道。但只要他出現,所有人都會安靜下來,包括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用崇拜敬仰的神情看著他,那是大家發自內心的對于學術和知識的尊重。
第三是思考和執行力,這個我開頭提到過。
第四是對細節的關注,很多時候決定成敗的是細節,尤其是對早期創業企業。
最后,一個好的領袖要兼具傳教士與殺手氣質。什么叫傳教士?你忽悠別人的東西自己也相信。宗教是很美很超越的東西,是對你靈魂的拯救,是true belief。要做一個成功的創業者,必須具備這樣的氣質。而且言出必行,否則就是褻瀆你自己的理想。殺手呢,就是該出手時不遲疑。當年經濟不景氣時,通用電氣要裁員20萬,裁掉的這些人,可能家里就靠他一個人掙錢養家,你敢下這個手嗎?杰克·韋爾奇就敢。我覺得馬云身上兩種氣質都有。
這是創業最好的時代
狄更斯說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其實這句話適用于任何時代,尤其是前面一句特別適用于現在。
首先是錢多。在我20多年投資生涯中,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的錢,而且傻錢居多。各級政府都在支持,而且政府喜歡這個錢由自己來管。但是政府里有多少人真的懂技術、懂創業?所以基本上政府主導的項目往往結果都不是那么好。前幾年全國各地都在推廣太陽能項目,我去過兩次江西賽維,當時要建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光谷,結果呢?公司破產,1000多億還不了,其中一半是國開行的錢。無錫尚德曾經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公司,現在破產了,1000多億債務政府在付。
政府支持創業是非常正能量的。美國是市場經濟不管這些,總統不會給你當啦啦隊。各地全國上下都在搞創投,但是對于那些真心想創業的人,我想提出忠告,不要做人云亦云的東西,別人忽悠你,你別忽悠自己。因為創業失敗率非常高。
哈佛大學校長說,這是一個自拍和自拍桿的年代,也是一個冷漠的時代。我們都在無休止關注著自己,這種自我迷戀忽略他人的存在,容易導致社會公德的崩潰。微信時代,這點其實是蠻重要的,過去老同學聚會,大家在一起講故事很親熱,現在全在低頭看微信。把自己變成世界中心,遲早會出問題。
政策好,錢多,互聯網大大降低了創業成本。在宿舍就可以創業。各位想創業的同學們,我希望你們想清楚這樣一點:創業是一個非常自我的過程,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經常有一些創業者跟我抱怨說,我每天晚上都是兩點鐘睡覺,已經搞得精疲力盡了。但我一點不同情他。為什么?第一個,我也是兩點鐘睡覺。第二個,你要明白這是你自己的選擇。誰創業能朝九晚五正常休息?創業不是喊口號就成功了,后面伴隨著多少個不眠之夜,伴隨著多少焦慮,還有多少次熬不下去的感覺,才能成功。如果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你不能接受,希望朝九晚五,你別去創業。不僅選擇成功,與此相應的必然是你的生活方式,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享受榮華富貴、幾十億財產,你不付出能得到嗎?
我們經常聽到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告訴你在創業時會提到自己多么孤獨,需要做出與企業生死攸關的決策的時候,只有一個人,你的家人,朋友,都可能無法幫到你,最后必須是你自己決策。大部分成功人士都是孤獨的,包括我。
投資人看重哪些要素?
注重行業增長的潛力,就是我前面講的,長長的雪道;
商業模式的可擴充性,造鞋機器想融資,和新的移動商業模式相比,基本上移動商業模式得到投資可能性大于機器;
和競爭對手的差異性,別人做了一個湖南餐館,我做四川的,差異性不是很大,川菜多放點花椒,沒有真正的壁壘;
自信力和決策能力,有些創業者為了取悅投資人,做presentation時介紹一大堆co-founder,如果他們說沒有意見不同的時候,總是決策一致,這種基本拿不到錢;
創業激情,激情比較廉價,但可以看出你是否真的hungry,某些富二代創業以玩為主,創業為輔,失敗了無所謂,這樣不適合創業;
毅力與堅持,我們比較喜歡當過運動員、特種兵的,這樣的人受過訓練,毅力比一般人要強,美國投行高盛、大摩特別注重美國特種兵,奧林匹克拿過金牌的,他們的成功欲比別人要強;
包容性與團隊精神,創業團隊股權怎么分配?有些創業者占95%,5%分給大家,我們對這樣的創業者通常不考慮,太摳門,不愿意分享。我們投資的前提必須要拿出一部分,15%以上分給創業團隊,一個事情不是一個人做成的,主創者拿多點應該的,但是還要有sharing精神;
自律性,管不住自己的問題,有些民營企業家賭博惡習很重,投資人非常害怕沒有自律性的人;
自我修正的能力,投資這么多年,發現成功的企業5年后與以前做的完全風馬牛不相及,成功企業在成長過程中有非常好的adaptive capability,湖北軟件開發適應新的市場環境與需求。